/d/file/p/20190124/4ecbb832bb083e89c2149048bf862822.png

在职研究生

学院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于1953就成立了马列教研室。1960年组建政治系,开始招收本专科生,同时负责全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1991年2月,社会科学教研部从政治系独立出来,成为学校的独立机构,专门从事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2005年底,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社会科学教研部与政治与行政学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形式运转。2010年1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经研究,学校决定以社会科学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为基础,同时整合我校相关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骨干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是学校正处级建制的二级学院。同时,撤销社会科学教研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其主要职责有: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研室、研究生公共政治课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基地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校级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外国哲学、科技哲学、政治学理论、伦理学、国际关系、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等硕士学位点,同时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含高校辅导员)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2008年,依托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学校成为全国首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从2010年开始招收高校辅导员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教学名师”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2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广西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2人,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6人,广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7人(占全部成员的3/5)。柔性引进教师中有长江学者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人,全国“四个一批”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此外,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广西马工程基地为平台,聘请了一批兼职的专家学者,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80人, 硕士研究生192人,博士研究生48人。学院拥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1个,拥有自治区“八桂学者”团队1个。   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优良的传统,《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先生解放前曾经是我校的教师。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20多项。其中,专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2006年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一等奖空缺),《真理,您告诉我——青年理论学习百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6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0多项(包括广西“人文强桂工程”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广西软科学重点课题等),参与广西区党委政府重大招标课题研究。由人民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研究》、《学术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不断创新手段和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主渠道、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

广西师范大学 — 文学院

  文学院(中文科)是1932年伴随着广西师范大学诞生而最早成立的系科之一。在86年的发展历程中,陈望道、逯钦立、穆木天、冯振、林焕平等先贤会通开新,彪炳学界,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几代学人薪火相传,开拓进取,形成了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学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优势突显的优良传统。2014年11月,依托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和文学院的深厚积淀,建立和文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行机制的又一新的发展平台——新闻与传播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传承弘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创新业绩:1981年获汉语史、古代文学硕士学位授权(是广西最早一批获得授权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的2个硕士点),1995年获批“国家文科基地(中文)”,2006年获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2012年获准设置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师资力量持续增强。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 5 个;“广西政府特聘专家”高水平科研团队4 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科研团队 1 个。86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3人(二级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3人),69%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广西终身教授1人、广西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   学科专业优势明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广西“双一流”建设学科、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进入全国前30%。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写作学、文学传播学2个目录外方向)和美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语文〕、出版3个专业硕士点。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5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广西精品专业和广西优势特色专业。还建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文)、桂学研究2011协同创新中心、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八桂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育人平台。   科学研究获重大突破。近五年来,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重大招标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科顶尖期刊论文9篇,学科权威期刊论文40余篇,其他C刊或中文核刊论文25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2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八十六年薪火相传,学院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学学科人才培养重镇,培养了近2万名各层次中文人才,其中不乏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包括全国知名学者(国家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高级党政领导干部、全国知名作家、杰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等等;同时为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汉语人才。   截止2017年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38人,其中本科生2039人,硕士研究生(含博士)499人;有留学生89人。已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并存的办学结构,在国内及东盟国家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来,学院致力于为地方语文基础教育改革服务,探索构建的“三位一体 全员分层”语文教师培训模式,已成为服务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获多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打造了“高校公共文化志愿进‘三馆’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并获文化部奖励,率先垂范全国高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打造了在全区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新西南剧展”;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作用,为地方文化申遗、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国际教育与交流特色凸显。学院大规模开展国际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学校、也是全区留学生教育的排头兵。近五年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形成鲜明特色与优势,与我院合作的海外实习基地(点)达数十个,实现全员海外实习,学生培养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面向东盟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3+1”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出新路,目前已与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已先后成功派出近百名交换生,从2016级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将全员实施“3+1”中外合作培养。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培养与支持力度,近五年来,学院共有10余位教师先后赴国外任教、访学,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国际教育合作项目的教师近30人次。

报考常识

更多

教务公告

更多

快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