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le/p/20190124/cc4421de0d22b308193806a3dacddc2c.png

在职研究生

学院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3月,是由原甘肃工业大学1958年建校时的机械系演变而来。学院作为西部地区材料与冶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五十多年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在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先进材料加工成形技术及先进冶金技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研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3人,教授、研究员4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与高级工程师55人、讲师、助理研究员与工程师30人;具有博士学位88人,硕士学位3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工程”2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8人,第二层次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工程、冶金工程两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金属材料工程(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冶金工程(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七个本科专业和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金属材料冶金与加工全流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建有兰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省级示范基地)、温州泵阀研究院、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工程实践基地26个。近五年,学院授予博士学位56人、硕士学位857人、学士学位3356人。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62人,硕士研究生575人,本科生2273人。   依托学院现设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甘肃省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铸造CAE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与金川集团股份公司、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明旺铜铝材有限公司、方大炭素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铜、铝加工技术中心”等校企合作技术中心7个。学院现有科研实验用房总面积7100m2,仪器设备362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4700多万元,建成了材料熔炼与制备平台、材料加工与模拟分析平台、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平台、焊接与表面处理平台四个科研平台,具备材料制备、加工及性能测试分析、冶金工程研究的系列设备。   2011-2016年期间,学院承担国家、地方政府科技项目284项,其中国家项目103项,部委级项目24项,省级项目108项。国家项目中863项目1项、973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3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项。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72项。实际到账科研经费11253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厅局级科技奖励16项;发明专利授权7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3件;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1816余篇,SCI、EI收录论文779篇,重要技术成果转让应用40余项。2017年3月9日学科所属材料科学学科(Materials Science)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本学科支持下,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于 2016年7月15日(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7年5月12日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1月-2017年2月一共发表703篇ESI论文,总被引频次4118次,有1篇高被引论文,按照被引次数全球排名第762名。与2017年3月相比,全球排名提升29位。   学院科学研究围绕材料冶金学科前沿和甘肃省有色金属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材料产业发展需要,重点突出了冶金有色新材料研究开发与深加工学科特色和学科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为:镍钴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先进成形及表面改性、异种金属连接、金属材料的变形与断裂、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先进凝固技术及新材料制备、耐腐蚀成立及表面工程技术、有色金属再利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   

兰州理工大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源自1955年成立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我国高校第一个水力机械专业。1961年,该专业迁至富拉尔基哈工大分校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1965年整个专业随所在系全建制迁至甘肃工业大学。   历经60余年,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原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原流体传动与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院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水利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动力工程、水利工程。学院已培养了12000余名遍布祖国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的合格人才,其中有一大批成为技术骨干、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和管理干部及领导。   流体机械及工程、液压传动与控制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和全国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参加了全国本行业几乎所有的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2007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机械及工程、流体传动与控制)成功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获批甘肃省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省级教学团队,2016年获批国防科工局舰船动力国防特色学科。先后编著专业学科教材80余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0余篇。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讲师45人,已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研究生导师40人,并柔性引进了国家杰出人才6名。教师队伍中,与中科院共享院士1人(中科院胡文瑞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杜小泽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飞天学者讲座教授”2人,“飞天学者青年学者”1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校级师德标兵3人,红柳优秀青年人才计划13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王志峰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李晔教授,日本大学彭国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刘银水教授。   学院现有实验中心1个,由流体力学实验室、流体机械及工程实验室、流体传动与控制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组成。拥有流体工程训练中心1个;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1个(与沈鼓集团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流体机械及系统、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省级工程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流体工程综合实验中心、机械电子工程)。   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21人,研究生406人。近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二等奖、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三等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大学生互联网+三等奖等100 余项。我院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2016设为能动学院教学质量年、2017年为实验室建设年),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教学管理,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   

报考常识

更多

教务公告

更多

快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