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le/p/20190122/63756ed582acf2bc9b7b8bd2f25d7073.png

在职研究生

学院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 — 环境学院

  2003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环境问题已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的认识高度出发,结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科优势,正式组建环境学院,以促进和加强本校环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环境学院下设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地质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大气科学系和教学实验中心6个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与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研究院(下辖环境评价研究所、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地质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水资源研究所、清洁生产研究所等)、地下水与环境模拟中心等科学研究机构的主要挂靠单位。建设了环境水文地质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地下水与环境国家教学团队、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学院秉承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前身主体为1952年建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1993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以及1975年建立的原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生物学教学组,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沿革。学院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含1个共建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大气科学、生物学),涵盖8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气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设计(艺媒)、资源与环境化学(材化),9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气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设计(艺媒)、资源与环境化学(材化)、大气科学、生物学。开办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环境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大气科学5个本科专业,探索建立实验班、菁英班和卓越工程师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近130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留学生80余人。2014年起我院环境/生态学科连续进入全球 ESI 前 1%。   学院突出地学优势,并向地表水、土壤、生物和大气等学科领域拓展,在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十二五”期间,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先后承担了110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7项(含国家创新群体1项,重点基金等5项),国家重大专项计划项目2项。累计合同经费3.15亿元,到账经费2.6亿元。学院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解决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性技术难题,获得76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SCI\EI\SSCI论文318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l世纪人类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依赖与关注,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将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水、生、气、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 —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也是我校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地质系、石油工程系、煤及煤层气工程系、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学科评估被评为A+学科,并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在最近的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三。学院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构造与油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石化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学院还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点和5个硕士学位点。   在六十五年的办学历史中,在王鸿祯院士、袁见齐院士、池际尚院士、冯景兰院士、杨起院士、潘钟祥院士、赵鹏大院士、翟裕生院士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带领下,经过几代资源人的艰苦创业和探索进取,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科方向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研究中心。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人,其中专职教师125人,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35人。专职教师中有教授42人,副教授63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师中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16人次,师资队伍力量和影响力在全国同类高校和同类学科中具有绝对优势。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现任主席为本学院成秋明教授。   建校以来,资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我国的资源能源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有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欧阳自远院士、傅家谟院士、殷鸿福院士、汤中立院士、金振民院士、金之钧院士、郝芳院士、李家彪院士、潘永信院士、王双明院士等。   资源学院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页岩气和页岩油理论与勘查评价、数学地质与资源定量预测等方向具有很强的优势与特色,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方向、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方向、区域成矿学方向、矿床地球化学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方向组建了优秀的学术团队,取得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和二等奖5项。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挪威、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出国开展学术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逾500人次,并成功举办10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学院致力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年间选派研究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或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逾百人,并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前往英国和澳大利亚与所在国大学开展联合野外实习或进行海外科研训练。按照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本科生出国开展访学和联合野外实习的人数将达到学生总数的15%。   展望未来,我们将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培养资源能源领域创新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凝练学术科研方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将资源学院建成资源能源领域国内顶尖、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型科学研究中心。

快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