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哲学专业在职高级课程培训班招生简章

学费:2年

学制:2年

上课形式:面授班

地点:北京

    前言

    哲学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哲学家都有着不同的回答?

    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和技术。?只有追求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被称为科学。

    黑格尔:科学是有限的,而哲学超越科学达到无限。从经验而来的科学会产生出概念, 科学通过概念来把握研究的对象,哲学则是对概念进行反思,对思想进行再思想。

    胡适:哲学是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马克思: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们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是否只有学了哲学才知道哲学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对哲学领域的系统了解,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所知甚少,一定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更无法直面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依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开设哲学综合高级研修班,系统整合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六大哲学经典精华内容,特别邀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等享有学术声誉的顶级专家亲自授课。希望促进哲学爱好者与企业高管学员建立广泛扎实的哲学概念、掌握系统的哲学思维方法,成为极具视野与格局的“新时代智者”。

    一、校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为基础组建,致力于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经邓小平、叶剑英同志亲自批准设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学科设置最完整、综合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依托哲学研究所与世界宗教研究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哲学院为总体目标,坚持科教融合的办学方针,突出精英化的教育特色,培养中国特色、学贯中西、引领未来的哲学专业人才。现有教师124人,其中学部委员4人,学科带头人14人,教授/研究员7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0人,博士生导师5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哲学所、宗教所的主办的《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哲学动态》《世界宗教研究》和《世界宗教文化》是全国哲学、宗教学领域重要的学术期刊。

    二、项目特色

    依托“国家哲学社科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在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基础上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出了“哲学专业高级课程班”项目,课程设置结合当前国情注重学术性与中国哲学的实践价值。知行合一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发扬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权威师资: 依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的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汇聚哲学界众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安排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博导参与授课(包括多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二、学术指导:在课堂授课之外,对于部分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还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安排博导对学员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

    三、课题研究:学院与研究所的部分课题研究,将吸收部分有一定学术研究潜质的学员参与其中,以丰富学员学术经历并提升专业研究水平。

    四、论坛讲座: 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不定期举办“论道讲坛”和“实践哲学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优秀学员可按照学院规定申请参会,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思想境界。

    三、开设专业方向

    1、中国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

    3、西方哲学

    4、美学

    5、科技哲学

    6、管理哲学

    7、逻辑学

    四、课程设置(共216课时)

    一、专业基础课程(共120课时)

    哲学基本问题与方法论(20课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20课时)

    中国哲学史(20课时)

    宗教学概论(20课时)

    西方哲学史(20课时)

    美学史(20课时)

    二、专业方向课程(共84课时)

    儒释道三教关系与现代价值(7课时)

    先秦诸子思想名著评析(7课时)

    儒家思想(7课时)

    佛教思想(7课时)

    道教思想(7课时)

    中国近现代哲学(7课时)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领导力(7课时)

    科技哲学与科学方法论(7课时)

    西方哲学经典专题(7课时)

    美学与文化艺术(7课时)

    中西方逻辑史(7课时)

    中国文化与管理哲学(7课时)

    三、学术研究课程(共12课时)

    经典文献阅读方法(6课时)

    学术论文写作方法(6课时)

    五、专家师资

    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博导,《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等。

    郑筱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研究专长为宗教学理论、东南亚宗教、南传佛教等,著有《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等。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研究领域: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伦理学,代表作有《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和《第一哲学的支点》等。

    冯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科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并广涉古代思想史和历史文献学等。发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和《文明以止》等论著。

    魏道儒: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佛教、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禅宗通史》和《佛教史》等。

    单继刚: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主席。

    周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哲学等。

    马寅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哲学、政治哲学、康德哲学。

    陈霞: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法人兼副会长。专业研究领域为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国哲学、宗教学。

    刘新文: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兼涉中西逻辑史。

    成建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东方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哲学卷·东方哲学史主编,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研究方向:印度哲学、佛教哲学。

    周贵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为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

    刘丰: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史、儒家礼学思想史。

    任蜜林: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会员、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理事、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先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研究。

    卢春红: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兼及中西哲学、诗学思想比较。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中国社科院美学创新学科首席研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美学》主编。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教育学等。

    梁梅:梁梅,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设计美学、设计史和设计理论、设计美学与生活方式。

    高建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曾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担任《外国美学》执行主编。

    谭德贵: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研究方向:道教与易学。专著:《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学易经用易经》。

    纪华传: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兼任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禅宗、中国佛教、近代佛教史等。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等。 

    六、招生对象

    1、 已获硕士学位的企事业单位、金融投资机构的中高层管理者;

    2、 已获硕士学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3、 对中国哲学有着浓厚兴趣且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企业高管,学位条件可适当放宽。

    七、学习安排

    1、 学习年限:2年(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两个阶段)

    2、 授课地点:北京(适当安排线上课程)

    3、 学习方式:每月利用周末集中学习2天(寒暑假不上课)。

    八、证书颁发

    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考核合格者颁发统一编号的结业证书。获颁我校结业证书的学员,将被纳入我校校友会的管理,可终身享有参加校友会论坛、沙龙、俱乐部等活动的权利。

    九、学习费用

    学费人民币118000元/人(含资料费),报名费1000元/人;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十、缴费方式

    1.通过电脑PC端,直接登录社科大收费管理系统的网上缴费平台

    2.登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官网财务处页面,点击“缴费平台入口”进行缴费。

    3.退学、退费事宜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退费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十一、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2寸免冠近照(电子版);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后,集中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

    3、学员收到录取通知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4、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

    报名电话:400-061-6586

    在线报名(提交表单后,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意向课程

    请输入课程

    *姓  名

    请输入姓名

    *手  机

    请输入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