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清国学董事长课程班导师王守常:中国文化特质
来源:在职研究生联盟网
时间:2024-09-05 17:15:11
王守常先生,作为一位享誉盛名的学者,不仅担任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更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的教授。他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佛教以及近现代思想史,曾任《东方文化集成》的联合主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守常先生认为,“中国”的概念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单纯的地域、种族或民族概念。这一点从《战国策·赵策》的论述中可见一斑,中国被描述为智慧与财富的聚集地,是仁义施教、诗书礼乐盛行的地方。这反映了中国从地域概念向文化概念的转变。
在探讨“文化”的概念时,王守常先生提出,文化是一个包含物质、制度层面以及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宗教习俗、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综合体。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促使国人对自身进行深入反思,并从多个层面进行改革。
王守常先生强调,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需要考虑语境、标点、注疏等多个方面。古代书籍没有标点,而后人加注的标点可能会改变句子的意义。同时,古人对文献的注疏也是理解原文的重要途径。
在批判理论时,王守常先生区分了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他指出,一个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充分的论据支撑,而该理论通过媒介传播形成的社会影响则可能因媒介的功能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论据。因此,我们不能用政治批判代替理论批判。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其思想进入了法典,从一个学术思想变为意识形态的语言,规范了公私两方面的社会。儒家与墨家、道家、兵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相比,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观点。
在思维方法上,王守常先生提出,与西方的认识论不同,中国的认识主体为心,客体为物,强调心物合一,透过物反观自身。中国的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两端之间寻找平衡,而不是固执一端。
王守常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洞察,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如需进一步了解王守常先生的思想和课程,请拨打4000616586联系程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