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le/p/20190129/00770bb179926ace695b12b216733166.png

在职研究生

招生院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00多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其中工程硕士有20个领域),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世界排名前2.2‰,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4‰,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2‰。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3名。     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4392人(其中专任教师2516人,正副教授1416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学校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风益等一批崇尚师德、爱岗敬业的典型。     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5213人,各类研究生14980人,国(境)外学生14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了“际銮书院”,推行跨学科、跨学院培养人才的改革。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顺利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具备扎实的办学基础。现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个本科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59项,立项经费达1.06亿元,立项数排名全国第26位,其中获批2项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8项,其中获批3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基金重大项目。     学校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江风益教授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学校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先后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发表。学校还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共建了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高校共建了俄语中心,建立了10个海外实习基地。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合作办学,是国内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分别在法国、西班牙与印度尼西亚设立了孔子学院与孔子学堂,在俄罗斯设立了汉语研究中心。具备香港、澳门、台湾免试招生资格,近几年共有30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进入新时代,南昌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奋力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提升办学治校、服务国家地方新境界,开创“育人为本、创新引领、合建驱动、改革攻坚、实干兴校、拼争一流”新局面,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奋进之笔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中央直管副部级院校。 [1-2]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29个专业学院,7家附属医院。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810亩,建筑总面积180余万平方米。有全日制本科生17757人,硕士研究生12852人,博士研究生5246人。另有国际留学生3468人。校友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150余人。

新南威尔士大学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校训是Scientia Manu et Mente,反映著学校对科技研究的精进和实践精神。学校校徽上有象徵牛津大学与真理的书,以及剑桥大学的狮子。新南威尔士大学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5万名学生。该校是一所具有学术权威和前瞻性的学校。

欧洲设计学院

  欧洲设计学院(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简称IED,1966年成立。学院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在都灵、罗马和卡利亚利分别设有分院。主要设计专业有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电脑图形、服装设计、首饰设计、插图、摄影、室内设计和场景设计等。该学院还设有一个科研中心,是一个观察、实验、教学、实习工作的结合体。该中心重视新材料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学院的教学宗旨是强调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内容随欧洲市场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   作为欧洲最大的私立设计学院, 欧洲设计学院(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有悠久的历史及很高的国际声誉。学院致力于设计、时尚、视觉艺术、管理和传播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如今它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国际学校网络。  2011年起,申请就读欧洲设计学院本科课程的学生,可获得意大利教育部认证的学士学位。   欧洲设计学院现在有9个校区,它们分别分布在:米兰、罗马、都灵、威尼斯、佛罗伦萨、巴塞罗那、马德里、圣保罗、里约热内卢。每个校区都采用IED集团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各分校区都符合IED的全球统一标准,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做到所设课程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现状接轨。 米兰、罗马、都灵、威尼斯、马德里、巴塞罗那和圣保罗有设计方面的4个学院:IED时尚学院、IED设计学院、IED视觉艺术学院和IED传播学院。   从1966年在米兰建校开始,学院就在快速的发展中。1973年罗马校区成立,1989年都灵校区成立,1994年马德里校区成立,2002年巴塞罗那校区成立和2005年巴西圣堡罗校区成立,2007年威尼斯校区揭幕,2008年启动佛罗伦萨项目,并成立了创意中心。欧洲设计学院准备于2009年在里约热内卢开设一所全新的校区。根据课程不同,学校分为四所学院,即设计学院、服装学院,艺术学院和传媒学院。学校开设有本科课程,进修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在校学生约12000名。   欧洲设计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文化、创新、管理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是实现此目标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学校在所有课程中都突出了这一点,它是创造欧洲设计学院无法比拟的教学质量的根本:与商业团体的密切合作,经常性地举办实践研讨、实习、和练习,而且所有这些活动都与课堂的教学同步。公司的一些实际任务和许多实质性项目都在IED自己的研讨会中或在合作公司的办公室里取得了成果。   欧洲设计学院为有志青年在时尚、设计和传播领域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培训。未来的设计师必须知道如何把创意和组织、个人意识和团体文化、创意灵感和现有技术联系起来。他们必须知道如何抓住现代社会的突然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如何重新诠释从其他文化、艺术或技术环境中所得到的想法和灵感。   欧洲设计学院的各个校区欢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生,这与它的国际化理念是一致的。每年,约1800名国外的学生报名参加学校的各种课程,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东亚、中美、南美和欧洲。在欧洲设计学院的历史上,学校一共培养了来自92个不同国家的学生。

清大环艺设计学院

清大环艺软装培训,全球化设计教育、深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14年;为数千名设计师提供了执业深造的机会,目标为建筑、室内、软装陈设艺术设计行业设计师们提供前沿的知识,国际化设计资源的学习实践共享平台。咨询电话:400-061-6586

烩设计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焱博士创立,于2014年开始正式运营。烩是由火、人、云组成; “云”设计的技术思想 “人”集聚的社交网络 “火”一样的资源整合 构成了未来的烩设计时代。 现拥有1.8万余名实名注册设计师,是中国最大实名设计师社交网络。 烩设计以社会化创新与服务平台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于2017年获得上海市文创扶持资金;以泛家居全链条服务, 深度融合设计师与家居产业。烩设计业务涵盖专业媒体、产品开发、设计教育、家居产品贸易等领域。 -软装学堂:专注于软装教育的平台,主要业务包含线下实战培训、线上微课、论坛/沙龙/讲座等。更多详情咨询400-061-6586

米兰理工大学

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简称POLIMI),创建于1863年,坐落在意大利最富饶的伦巴第大区首府米兰市中心,在伦巴第大区拥有七个校区(其中皮亚琴察校区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师资力量极其雄厚的欧洲顶尖理工大学,也是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在建筑,设计和工程界享有盛名。 米兰理工大学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37位。在连续多年及最新(2017-2018)QS世界大学排名上,米兰理工大学在工程与技术领域名列世界第17位。其中,艺术&设计全球第5,建筑学全球第9位,土木工程全球第7位,工程技术全球17位,机械工程全球17位,电气电子工程全球35位,计算机科学全球44位(2017-2018)。此外,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中欧洲商学院第20,英国金融时报管理学全球TOP100,EDUNIVERSAL全球商科排名,奢侈品管理全球第五,供应链管理(MSCPM)全球第九位(2017年)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入选了国家2011计划 [1]  、111计划 [2]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余亩,开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教职工5700余人,专职院士8人;全日制本科生5.4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9万余人。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回到济南。 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 发展演变 郑州大学 1954年9月15日,郑州大学第一届新生及教职员工、省市党政军领导、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领导共千余人,共庆郑州大学诞生。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设数学、物理、化学3系,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 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刘椽教授先期赴郑州考察,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 1956年8月,报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 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划归河南省管理后,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 1958年,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 1959年,在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郑州大学增设了土建、机械、水利和电机4个系。 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 1961年,原郑州师范学院并入,郑州师范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在开封前营门原游击衙署成立的河南大学堂中等教育部分以及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后改名开封师范学校)。 1962年,河南省应用物理研究所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开封师范学院。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组建郑州工学院。 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 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 1996年,郑州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6月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郑州工业大学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与河南化工学院合并组建国家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郑州工学院,文革期间曾停办6年。 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原郑州粮食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 1978年,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析出,复校为郑州粮食学院,现发展为河南工业大学。 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可以追溯到1928年,创建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从河南大学分出,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隶属于中央卫生部,是中国27所首批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1958年秋,河南大学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迁至郑州新址,其间曾接收郑州康复五院,改称第二附属医院,后又在其旧址成立儿童医院,1962年撤销。 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撤销,一部分师生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遭受严重损失和破坏,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 1978年,增设预防医学系。 1981年,成为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 1983年,增设儿科系。 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1985年,增设口腔系。 1988年,增设医学检验系和卫生管理专业。 1990年,增设药学系。 合并重组 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 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出席大会并宣布新的郑州大学成立。 2004年2月2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与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在省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书上签字,郑州大学正式成为国家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 2007年5月30日,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工作,成为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高校。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首批入选专业为土木工程;第二批入选专业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第三批入选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为材料工程、控制工程。 2011年,郑州大学成为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并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翌年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5%。 2012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10月10日,在原郑州大学创建60周年和嵇文甫先生逝世53周年之际,郑州大学举行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嵇文甫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名单。 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3月,郑州大学由“省部共建高校”升格为首批“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18年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  2018年8月,郑州大学“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8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下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共有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教授721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 截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20人,专职院士10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授7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0余人 ;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并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1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7人,教授7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7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弗朗斯瓦·马蒂(外籍)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杨胜利、何季麟、刘炯天、王复明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不全):李梦如、师黎、魏新利、关绍康 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韩一帆、刘宏民、单崇新、张建营、申长雨、王复明、常俊标、高丹盈、王立东 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材料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关绍康)、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魏新利)、自动控制教学团队(师黎)、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唐明生) 教学模式 郑州大学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的专业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牵头,协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学校联合共建,共建单位将共同参与“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等的全部培养过程。 对外交流 校际合作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中国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郑州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招收本科生,还与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合作,在印度筹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 校地合作 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区和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建设了包括“中英联合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中心”等一批中外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郑州大学共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69个,其中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9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郑州大学校徽由“Z”、“大“、”人“和山峰共同构成,又形象英文第 郑州大学校徽 一个字母“A”,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蕴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意,象征郑州大学培养出的栋梁之材,山峰象征学子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第一个字母“A”代表永争第一。 校旗   郑州大学校旗采用大红色和明黄色,这两种颜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用这两种颜色作为校旗的标准色;红色代表着积极与活力,黄色代表着高贵的气质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文化 校训   郑州大学的校训是:求是 担当。   三风 校风:笃信仁厚,慎思勤勉 教风:博学明德,求实善教 学风:励学明礼,求真善为   知名校友 科教界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戴程鹏:现任美国Tennesse大学教授,获得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法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秦元勋:近现代数学家、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原黄河大学校长。 吴承业:数量经济学家,原华侨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霍秉权: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首批研究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杰出物理学家之一。 霍裕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 嵇文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 申长雨: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孙国梁:近代土木工程学家,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创始人、奠基人之一。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吴养洁: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 王楠林: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材料学家,中国耐火材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 李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庆斌: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曾获教育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席振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和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著名夏商周考古学家 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张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马建标:天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 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张友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兼任张学良暨东北军研究会副会长。 潘知常: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怀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刘培德: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泛函分析空间理论组召集人。 陈继会: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孙予罕:曾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学术刊物《FULL》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靳德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北京城市开发设计研究院(甲级)院长兼总建筑师。 杨培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车得基:郑州大学教授、国内著名化学专家,曾任郑州大学校长。 常俊标: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宋毛平: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田均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黎占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物理有机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玮:美国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州维基尼亚梅森医学中心外科博士。 韩新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心脏学会76届研讨会优秀科研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瑞德医院任教授。 陈永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杜百廉:解剖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副会长。 [77]  杨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赵保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研究员、中国社科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李维明: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阚全程: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马保根: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郭学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兼任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宪法学会会长,郑州大学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秉义: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鹏: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朱海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俞海洛:中原工学院院长。 邢莹: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 卫世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张国臣: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宁金成: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长。 李少兰: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窦效民: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郭正让: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大白:黄河科技大学校长。    

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

   马来西亚思特雅国际大学(UCSI大学)于1986年由UCSI集团出资新建,在20余年的成长岁月里,本着坚持卓越办学的理念,培养、造就了不尽其数的有志青年,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领域。于2008年升级成为大学。     UCSI集团是一个大型的国际集团。集团涉及餐饮业、灯饰制造业、通讯业、教育业,其中又以教育业为主。在全世界共有五所大学及学院,分布于新西兰的奥克兰,孟加拉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丁加奴市及东马砂劳越省会古晋市,总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集团还拥有属于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预科班及多处的教育培训中心。     UCSI大学,是马来西亚政府首批经认证的(三所大学之一)、以提供多元化课程为主流的私立大学,在学术界一直名列前茅,有授予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资格,同时也是中国教育部公布承认的海外大学之一。总校区投资6亿多人民币,占地面积19英亩,校园内有大型综合楼、咨询楼、学术楼和学生公寓,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体育场、大型会议室、音乐教学设备、医学实验室、护理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工程实验室、药剂实验室、电脑实验室及应用科学实验室等大型文化体育和教学实验场所。目前总校在校学生七千多人,其中中国学生近四百人,其它学生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学。     UCSI大学拥有众多的教务和行政职员,其中不乏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教育专才,曾经培养出的学生从业务骨干到企业领导,遍及世界各地。UCSI大学也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开设了领域广泛的专业课程。     UCSI大学除了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之外,还极力倡导并于2004年3月成为第一所成功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认可的"把实习带入学习"这一计划的私立大学。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去。学生于每年的9月到10月由学校安排到企业中相应的岗位进行学习,真正完美有效的做到学有所用,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工作的环境。     通过UCSI大学E优势的概念,本校于2000年率先推出自身开发的E-优势全新的学术支援方案并创造了E-时代的大学校园,即UCSI大学E-优势的无线校园。受益于尖端科技的应用并培养优越的分析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和面对未来的无线校园时代。提供具有刺激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大学区域性的联网,全球的资讯唾手可得,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课室内的空间即使在校外也可与其学生进行讨论及团体学习,为了促进E教学,UCSI大学于2003年起给所有的新生优惠配备一部笔记本电脑。     

快速报名